产品名称 |
驼鸟价格 |
面向地区 |
交配期限
雌鸵鸟在繁殖季节发情表现也很明显,表现温柔,主动接近雄鸵鸟,边走边低头,直至头几乎触到地面,垂展翅膀,同时两喙快速地一张一合。雄鸵鸟的求爱动作做完后,两翅同时上举,碎步快速走近雌鸵鸟。雌鸵鸟如果接受雄鸵鸟的求爱,雌鸵鸟两喙张合加快,并很快蹲下,让雄鸵鸟爬在身上进行交配。雄鸵鸟爬在雌鸵鸟身上,左腿站地上,右脚轻轻放在雌鸵鸟背上,从雌鸵鸟的左下部把阴茎插人阴道口。这时雄鸵鸟左右摆动自己的头,射精时雄鸵鸟双翅快速抖动。交配时间30-60秒。1只雄鸟一般1大交配4-6次,也有少数雄鸟可达到6次以上。交配时间般多在早晨和上午,也有在傍晚交配的。
雌鸵鸟一般2.0-2.5岁性成熟。雌鸟开始有就巢性,营巢于地面的凹窝中,每窝产卵12-18枚,卵纵径16-17厘米,横径13-14厘米,重约1500克,卵壳约占卵重的19.5%,卵光滑、乳白色,具有象牙似的光泽,卵壳厚而硬,厚度0.2-0.3厘米。人工饲养的鸵鸟如把其产的卵取走,雌鸟可连续产卵,一般隔1天产1个卵,连续产12-20枚,也有的可连续产卵48枚才休息,一般休息6-15天又开始产卵。种卵的孵化期为41-42天
成年鸵鸟有很强的抗病力。但这并不等于养殖成年鸵鸟对疫病可以置之不理。在广东佛山、江门、汕头均从南非进口的种鸟和鸟卵中检出新城疫、禽白痢杆菌病和禽败血霉形体病的抗体。说明鸵鸟已感染上述病原,只是成鸟未见临诊症状而已,其对鸵鸟的生产力是否构成损失未有直接资料数据目前,国内某些场饲养的鸵鸟已有新城疫的发生,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应引起广大驼鸟饲养场(户)的高度重视。随着鸵鸟的圈养,饲养方式的改变,上述病原是否将对鸵鸟构成直接威胁尚难预料
另外,成鸵可发生难产。主要系因受惊或环境噪音如新建鸵鸟场或场附近正在基建时机器发出的噪音等。对本病的预防在于消除诱因,为鸵鸟提供一个安静、空气清新的环境。
舍内环境:舍内和运动场地面应铺砂,要求与育成期相同,好采用黄色干净的河砂,厚度8-20厘米,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及干燥而不潮湿,相对湿度60%左右,至于清洁、消毒、清除铁钉、玻璃等杂物等要求以及设置绿化带、排水系统等均与育成期相同。
④注意观察:要观察鸵群动态,搞好日常登记工作,如采食量、饮水情况、精神动态、羽毛光泽、鸵鸟的头颈是垂下还是抬举起来等都要详细观察,或作些记录。头颈不举是疾病严重的标志。粪便成团则正常,硬或烂则异常,应作分析。还应注意个别鸵出现外伤情况。对公母鸵还应逐个观察它们的发性和配种情况。
⑤换羽阶段:一般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元月下旬,鸵鸟即进入换羽阶段,换羽的顺序是:肩胛前部及胸部→臀部→腰部→翼羽→尾羽。
鸵鸟养殖技术与利润
鸵鸟的养殖技术与管理
非洲鸵鸟生长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在10周龄前应逐步增加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后消化道建立微生物生长活动区域。随着日龄的增长,10周龄后再加大青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使它们能更有效地从青草中获取营养,从而降低饲养成本。青饲料常用的主要有韭菜、叶类蔬菜、象草、苜蓿草、黄草、黑麦草等。
疾病防治:
育雏期是各种疾病的易发期,是饲养成败的重要时期。在此期导致雏鸟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由于雏鸟对不良环境因素,特别是对潮湿和尘埃较敏感,往往由于空气污浊,地面垫料潮湿,室温过高或过低而诱发呼吸道感染,如曲霉菌病等出现一系列呼吸道症状,打喷嚏、咳嗽等,若发现及时,并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诱因并使用抗生素治疗,预后一般良好,否则可导致死亡。因而,在育雏期有专人管理,24小时值班,随时注意雏鸟的精神状态和采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育雏室的垫料须质地松软,吸湿性好且不易产生尘埃,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干扰。此外,应谢绝外来人员特别是其他禽场工作入员的参观,以杜绝病原的入侵。
育成期鸵鸟生长快,日增重可超过0.5千克。在此时期常发的疾病有前胃积沙病和软脚病。
前胃积沙病这是一种以吃进多量沙粒积塞在前胃内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的疾病,可因营养不良导致心脏衰竭而死亡。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饲料中缺乏硒等某些微量元素有关。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减食,随之消瘦。如发展成废食,则2~3天后便死亡,剖检可见前胃内积满沙粒,其重量多达4~5千克。肠道粘膜充血。心肌萎缩、水肿,心脏脂肪消失。
鸵鸟的物种简史
非洲鸵鸟是鸵鸟目中惟一的一个种,也是走禽类中的代表。早的鸵鸟至少出现于始新世时期的欧洲,从上新世到更新世在欧亚大陆广泛发展,种类繁多,在中国也曾发现有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安氏鸵鸟、维氏鸵鸟和蒙古鸵鸟的化石,大约在更新世时迁移到非洲,但到了19世纪时,就只剩下非洲鸵鸟1种了。20世纪中叶,生活于阿拉伯半岛的非洲鸵鸟的消失,也意味着这种动物在亚洲的绝灭,使其真正成为“非洲鸵鸟”了。而事实上,由于人类的大量猎捕,生活在非洲的种群数量也在不断下降,特别是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区已经濒临灭绝。
鸵鸟的祖先也是一种会飞的鸟类,它是怎么变成今天的模样,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鸵鸟是一种原始的残存鸟类,它代表着在开阔草原和荒漠环境中动物逐渐向高大和善跑方向发展的一种进化方向。与此同时,飞行能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非洲鸵鸟的奔跑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它的足趾因适于奔跑而趋向减少,是世界上只有两个脚趾的鸟类,而且外脚趾较小,内脚趾特别发达。它跳跃可腾空2.5米,一步可跨越8米,冲刺速度在每小时70公里以上。同时粗壮的双腿还是非洲鸵鸟的主要防卫武器,甚至可以致狮,豹于死地。
鸵鸟,鸵形目鸵鸟科本目鸵形目仅1科——鸵鸟科,1种——鸵鸟。体重可达135千克,体高近3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后肢粗壮有力,足仅2趾第3、4趾,适于奔走。胸骨不具龙骨突,无尾综骨和尾脂腺。雄鸟具交配器。关于鸵鸟的孵化 有时几只雌性鸵鸟的卵产在一起,孵化时雄性夜间,雌性白天轮流值班。卵很大,承受能力很强。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只鸵鸟汇聚成一群活动。它们还常用沙土和砾石将蛋覆盖,以保持一定温度。在孵化末期,亲鸟会将一些蛋推滚到窝边缘,有利于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雏鸟很快就能随亲鸟四处游荡。
鸵鸟心态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不过有说法认为这其实是种误解。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如果不是把头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毙的话,是足以躲避猛兽攻击的。“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是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鸵鸟心态在心理学又称鸵鸟综合症Ostrich
Syndrome,美国心理学家Elliot
Weiner提倡。鸵鸟在遭遇危险时会把头埋入沙坑,蒙蔽视线自以为安全,是种逃避现实、视若无睹、推卸责任、自欺欺人的心理。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与“鸵鸟心态”类似的说法即“掩耳盗铃”。隐蔽说法:鸵鸟生活在炎热的沙漠地带,那里阳光照射强烈,从地面上升的热空气,同低空的冷空气相交,由于散射而出现闪闪发光的薄雾。平时鸵鸟总是伸长脖子透过薄雾去查看,而一旦受惊或发现敌情,它就干脆将潜望镜似的脖子平贴在地面,身体蜷曲一团,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加上薄雾的掩护,就很难被敌人发现。迷惑说法:出于保持体力的需要,鸵鸟在遇险而逃的途中,也可能突然立定,把头插入沙堆,而将屁股翘得老高,摆出一副奇怪的姿势,使追“兵”迷惑,不知虚实,就望而止步了。鸵鸟则乘机歇息一会儿,继而又加足”鸟力“,箭步如飞而去。伏击说法:沙漠考察队员还曾经目睹过另处一种情景:鸵鸟在遇敌而逃时,突然将头插入沙堆,颈子跟着钻进去;马上又把头向后变过来,并且把头从沙堆下面伸出,弯向腹部。这样就让双眼露在沙堆外,以便观察。穷追的猛兽扑到时,冷不防被它那“铁腿”踢得晕头转向,等到清醒过来,鸵鸟已不知去向。其他说法:鸵鸟将头和脖子贴近地面,可听到远处的声音,有利于及早避开危险;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劳;求偶过程中雄鸟追逐并接近雌鸟后会把头埋进沙子,此时雌鸟不再躲避;甚至还有说鸵鸟埋头进沙子是为了吃点儿沙子助消化;总体来看应该是遇险前期伪装隐蔽、被追逐过程短暂休息、以及无路可逃时的”回鸟腿回马枪“这些解释的可靠性更高。